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西洋建筑本土化的主动探索
2014-11-22 10:09:57 来源: 作者: 【 】 浏览:2179次 评论:0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一座城市中的老建筑则是一部地方志。

流淌的岁月中,那些微凉的砖瓦默默地讲述着这片土地上的动人故事,而那正是我们共同拥有的城市记忆。

在今天,城市开始变得千篇一律,建筑的更新换代日益加快,这些充满了城市味道的老建筑更是不可多得的财富。对于这些老建筑,我们有理由心存一份珍重,通过恰当的保护让它们与这座城市长久相伴。正因如此,记者踏上了这座城市的发现之旅,带你一起去探访沈阳那些老建筑,探访它们作为建筑本身的传奇以及建筑之外的故事。

位于沈阳沈河区的风雨坛街,道路笔直宽阔,有数条小路相交会,其中有一条路叫桃源巷。小巷入口处的几家门市前,摆置着绘画用的画板,为这条小巷增添了不少文艺气质。小巷蜿蜒,深入其中则是安静的民居小区,巷外的车水马龙与此处的僻静判若两世。

小巷尽头有两所学校,热闹路第二小学和沈阳市十七中学。下课时,学生的嬉闹声充斥着整个街巷。就在十七中学校园南侧,一座巴洛克式建筑隐匿在楼群之中。巴洛克建筑一向以奢华著称,但因为这里早已残破不堪,所以乍一看并不显眼。这座巴洛克式建筑就是建于1908年,1910竣工的奉天省咨议局。而外围一面1米多高的红砖墙将咨议局楼和仿苏联红砖楼围绕其中。

用地方传统材料与技术建构西洋建筑

是一座两层楼的建筑,平面看为“L”形。墙身由青红砖搭配堆砌,红砖色彩明艳,青砖沉稳内敛。楼顶山花(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歇山式的屋顶两侧形成的三角形墙面,叫山花。)的红砖浮雕历经百年,纹络依旧清晰,三角形木质屋架的西式坡顶上,叠落的青瓦却是异样的新。

“没听说过奉天咨议局。那不是归教堂修女院的建筑么?”一位付姓女士,今年六十余岁,在咨议局西侧的一栋居民楼里居住了九年左右,“原来这里是奉天省咨议局啊!这个我真不太清楚。不过在这附近生活很久的人现在可不太好找了,因为这里离五爱街近,大部分‘老人儿’都搬走了,这里的房子大都租出去了。”而在咨议局的东侧,是一条土路,前几日下的雨水积聚在坑洼处,凝结成一滩硬泥。

走进咨议局的铁门,一块青草坪铺在咨议局“脚下”。咨议局本是传言中摇摇欲坠的建筑,而院落内却流露出秋冬冷肃寒风中的一丝生机。

咨议局外墙的壁柱为希腊古典建筑中的三种柱式结构之一,爱奥尼克柱式,但是没有凹槽。而这座建筑的砖雕花纹,虽然破损严重,但是留存的段落仍旧显得具有流动感。

多年从事沈阳地域性建筑研究的陈伯超教授向记者介绍说:“装饰性的砖雕融入了中式元素。壁柱柱头的大叶两侧配毛茛(gèn)叶涡卷与中国纹饰相互组合;檐下砖雕呈现出斗拱形态,檐下和层间的水平腰线又饰以用砖砌出的藏式‘叠经’饰件,这种类似做法也出现在沈阳故宫建筑中;侧面女儿墙则用青砖砌成透空的花墙,很像本地民居屋面‘花脊’的做法。”

“西洋建筑的本土化过程,在近代沈阳这块土地上展示得尤为清晰。究其缘由,部分来自于设计人与建造者为体现地域环境所做出的主动探索,部分来自于具体条件的制约。特别表现在用地方传统的材料与技术去建构西洋式建筑的空间和样式。不仅承续了西洋建筑的精华,又充分展示了本土技艺的优势与精湛。”陈伯超教授介绍说。

往日建筑辉煌只剩下南附楼作为见证

记者探访时,咨议局楼正在进行内部修整,据装修工人介绍,这座建筑只是一座南附楼,并非主楼。“西侧主楼早就没影了,现在南附楼这个楼的室内也是按照以前的格局布置,这内墙也是青灰色的砖,后来做库房时墙壁都被刮大白了,现在重新清理墙壁老费事了。”

记者看到,一楼清理好的墙壁,尚有白色粉灰贴附,大概已无法恢复到最整洁的地步。其中有一面墙上若隐若现着三个隶书字“明”“礼”“义”。这三个字出自荀子《性恶篇》“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的政治主张。

楼内全是木质地板,通向二楼的木楼梯也是咯吱作响,脚踩时有灰尘飞扬。二楼拱券门窗上结着的蜘蛛网上,挂了一层厚厚的灰。窗玻璃许久未擦拭,当阳光倾泻在窗前,窗外模糊的轮廓给人一种神秘与庄严感。

在近现代历史学者詹洪阁先生提供的有关咨议局的老照片中,能看到三栋建筑成“品”形布局,南附楼对面是北附楼,布局与建筑形式对称,中间广场是一座典型的西式圆形花园。而西侧主楼应是会议大堂,圆形穹顶是西方议会建筑的典型形式,充斥着巴洛克式装饰的主楼看起来更为庄重、华丽。

而在如今,照片中西侧主楼的位置已成为自行车停车处。

咨议局为适应议会和活动的需求而建

1905年,在中国东北土地上爆发的日俄战争以日本胜利告终,随后清政府反思这次战争后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改革和立宪。于是,设立代议机构等一系列改革内容逐步展开,筹建资政院和咨议局的决议就被正式启动。

“由清末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催生的谘议局建筑,几乎全部采用了西方古典复兴和折衷主义的建筑形式。”陈伯超教授说:“在引进西方政治、观念和制度的同时,也顺便引进了西方的建筑思想、形式与技术。其实,这也是顺理成章的过程。中国本无这种议会及其活动的功能需求,也没有适应这种需求的建筑形式。新功能所要求的新的建筑空间,连同实现这种空间的建造技术和艺术表达形式,在本无排斥环境的条件下,欧式建筑登堂入室也是必然的。”

1910年前,除了疆藏地区,清政府在全国在21个省内均设有咨议局。而咨议局后来却成了清政府的送葬者。武昌起义爆发后的7个星期中,15个省以咨议局为中心纷纷宣布独立。辛亥革命爆发后,咨议局内的立宪派迅速接管地方政权。

是由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宣布开始筹办的。辛亥革命后的张作霖时代,这个庭院中的建筑被更名为奉天省议会大楼,在这里曾发生过一系列的历史记忆:

1916年的12月,为了追悼黄兴、蔡锷,奉天省的各界人士就在汇聚于此处;

1919年,奉天省议会、总商会、教育会联合通电全国声援五四运动,各学校学生准备集会游行;

1921年,奉天省议会表决通过《在奉举行华北运动会用款案》,认为该运动会“共需大洋七千元,用款尚属正当,应准追加”。张作霖批复后,省财政厅立即拨付此项经费,使得东北举办的首届大型运动会,第九届华北运动会在奉天省城沈阳小河沿公众体育场成功举办;还有王永江任议会议长期间,组织筹备和创建东北大学的些许故事;

1929年,张学良决定东北易帜,将国民党奉天省党部设于此处……

历史产生的东西有些是不可逆转的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由沈阳军区政治部军法处接管,再归沈阳市成套电器厂所有,当年的立法机构奉天省咨议局归电器厂所有时,已经沦落为仓库。如今这个院落已被两人承租,“厂子里的人没有兴趣和你谈这个,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他们只知道这个房子当库房能挣多少钱,谁出的钱多就租给谁。楼倒不倒也跟他们没关系。”宋先生承租下了咨议局大楼对面的仿苏联红砖楼,此处已成为他的个人工作室。“你就找厂长都没用,这个院子里的两栋建筑没有一个信息是他们告诉我的,他们对这些东西根本就没有兴趣。”

“没承租下来的时候,咨议局那墙上全是草,墙都掉渣,看着就是要塌。砖雕破损脱落,那是他们厂子从地下往高处运货物时用铁链子往上拽,货物和铁链子把砖雕刮坏的。当时都有人觉得这建筑根本就没有维修价值了。”宋先生说。
    沦落至此,不仅是风吹雨淋造成,也和当地人的生活有关。因为周边是全国第二大批发市场—五爱市场,在人们为生活奔忙的同时,没人在乎这座建筑当年的历史和用途。有人说,五爱市场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缩影,那么咨议局又何尝不是人们只在意赚得钵满盆满而忽略历史的一个缩影。“大集体时代,这里是电器厂车间,后来厂子效益不好搬走了,就把这个作为库房。因为离五爱街近,所以库房很值钱。”宋先生还介绍了他承租到仿苏联红砖楼时的情况:“当时拿到这个地方,整个院子里全是违建,咨议局窗台都接近地面了,等于把楼都埋了半截子,非常不好看。后来雇的挖掘机挖了好几天,把所有铲土清除出去,这土最深能达到一米。那是几百车土啊,然后才把楼恢复到了它的历史高度。”

而承租下奉天省咨议局南附楼的刘先生说:“要想恢复到以前的原貌,是根本不可能的。建筑外面的砖雕,成本至少得一千两百万。而且红砖粉化也解决不了,技术上不过关。历史产生的东西有些是不可逆转的。”

2004年,这座建筑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但它的昔日辉煌与华美,却只剩下一栋南附楼,徒留一瞥。

华商晨报 华商响网记者 杨超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西洋 建筑 本土化 主动 探索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2014年建筑行业十大新闻 下一篇第七届梁思成建筑奖评选结果公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