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徐永模: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路径(二)
2013-05-17 09:37:31 来源: 作者: 【 】 浏览:8073次 评论:0
,海螺水泥通过掌握先进技术,制定和实施地域发展的“T型市场战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规模、最有竞争力的水泥企业之一;北新建材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打造了国内知名品牌(龙牌),之后以资本技术为支撑,通过产业同构化、规模化、跨地域建厂扩张,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石膏板企业;华润水泥是水泥行业内最早做混凝土的,短短几年便进入行业前五;中山建华管桩以单一的混凝土预制管桩为主业,通过跨地域同构化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预制桩企业,创造了国内混凝土制品业单一产品上百亿规模的奇迹。

  定位产业寻找发展途径

  对于建材行业,笔者认为有必要从技术敏感性角度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技术变化相对不敏感的基础材料产业;第二类是对技术变化敏感的基础材料产业;第三类是对技术变化敏感的结构与功能材料与制品产业。不同产业特征决定了企业应该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

  水泥、混凝土、平板玻璃等材料是服务许多产业的共性基础材料,在可见的将来很难被其他竞争性材料产业所替代或颠覆。因为技术风险很小,这些材料往往被标准化,而且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共享,产业具有比较突出的规模经济特点。

  对于虽然是基础工程材料,但同类功能的材料种类繁多、市场选择性很强的材料及制品,如混凝土排水管、输水管、预制桩、内墙板、硅钙板、装饰混凝土(GRC)、建筑砌块等,这些材料产业对技术创新很敏感,企业面临的不仅是同行之间的竞争,还要面临来自不同材料行业之间的替代甚至是颠覆性竞争。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这类材料的市场需求不断演变,材料产品设计和性能即使标准化也不能固化。

  对于各种装饰混凝土制品、混凝土地面砖,各种预制建筑构件和部品。这类材料完全属于市场选择性材料,对同类功能的其他材料技术创新的敏感度很高,市场颠覆性风险大,因此单一产品产业规模不宜做大,产业品牌集中度也难以提高。建筑陶瓷砖行业早已提出了“时尚型产业”的概念,代表了该产业对于技术创新的敏感特征。企业在制定和选择发展战略时,首先必须清楚定位自己所在产业的特征,才可能做出正确决策。

  不同产业类型决定企业发展途径选择,做大并不是目的。从可持续的角度,只有做强才能做大。目前同质化已是建材产业竞争的特点,规模扩张能够降低成本。企业做大的风险或者说挑战是资金方面的保障。相对来说,银行对央企、国企的贷款比较容易,而民企、外企的资本运作显然力不从心,有些企业的扩张发展因此坐失良机。企业发展的另一法则是在技术领先的基础上实施规模化发展。这是一些技术敏感性产业中企业成功发展的经验。例如墙体材料市场中,烧结空心砖与非烧结砖、砌块和墙板的竞争;桩基材料中,预制混凝土桩与钢桩、混凝土灌注桩的竞争;建筑装饰材料中,陶瓷砖、石材、装饰混凝土的竞争等等。因此,这类产业中的企业做强的唯一途径是靠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商务模式创新。在技术方面,要始终保持材料性能领先、绿色环保性能优先、性价比高、成本最低,使用功能创新。企业可采用1+N的发展模式做大,1是企业研发中心,N是同构化的生产子公司。

  企业应正确选择发展战略

  在传统材料领域,中小企业没有必要承担创新带来的市场风险,可采取“远交近攻”的联合重组方式与先进企业实现合作共赢,获取先进技术,打造在本地市场“专精特新”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这是因为作为建筑和土木工程用材料,具有体量大、技术门槛低、标准化程度高、产品性能质量要求不太高的特点,依靠自主创新的风险很大。

  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如业内的苏州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研究院、武汉建材设计研究院、中国建材研究总院水泥科学与新材料研究院等,还有服务于管桩、砌块、墙板、搅拌机、仪器仪表等中小型装备企业,技术创新则是其产业特征,没有“专精特新”的差异化优势就很难发展。

  从建材产业受限于资源的优势与劣势的分析可以看出,正是这种资源限制特征决定了企业发展的资源掌控战略。只要拥有产业所需的稀缺资源,例如粘土、矿粉、硅灰、粉煤灰、耐火粘土、骨料等,建材中小企业就能生存发展。那些拥有税收优惠的固体废弃物及其资源化处置利用技术的企业,包括水泥企业,可“以小搏大”,不怕大企业竞争。

  六大因素促混凝土可持续发展

  混凝土可持续发展的六个关键因素分别是混凝土材料的低碳化、混凝土材料资源的全循环、更高性能和更多功能、内在美的创新与表现、自动化与机械化施工水平的提升和混凝土的表面保护等。

  笔者坚信,混凝土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结果一方面是减量、从而降低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同时也会因给坚固耐久、精细美观而增加需求,会因工厂化制造、机械化施工而被广泛使用,因此会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混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徐永模 混凝土 水泥 制品 行业 实现 可持续发展 路径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2/3/3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何镜堂院士哈佛讲建筑 下一篇沈西平:新亚洲风格建筑特征以及..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